治疗方法:
患儿在麻醉满意下,仰卧于透光手术床,对身材较高的患儿可以使用牵引床,对于幼儿可将其固定于手术床上,患肢可以自由活动有利于控制髓内针的位置和纠正患肢的旋转畸形,C臂机应能确保透视股骨全长的正侧位。
尽可能使用闭合复位的方法对骨折进行初步复位,根据髓腔的大小选择髓内针(一般所选髓内针的直径至少是髓腔最窄部位的1/3),确定股骨远端骨骺板近侧1.5~2cm处为进针点,在进针点平面的内外侧各作长度约3cm向远端延伸的切口,以与股骨长轴成45°∠的方向开髓(可以在X线透视下完成),将髓内针进行预弯,两针均应预弯成C形,预弯弧度应为髓腔直径的3倍。
并装入插入器,沿原开髓口插入髓腔,髓内针的顶端朝向髓腔,旋转或使用联合锤轻轻敲击,逐渐打入髓内针至骨折近端,同样方法在对侧入针点插入第二根髓内针,需要确保两根髓内针通过骨折端再次完成交叉固定。
并注意内侧髓内针顶端不要穿越股骨距的位置。必需矫正骨折的旋转畸形。固定满意后,剪断髓内针的尾部,保留大约1cm的残余长度。
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3周,3周后进行适当功能锻炼,6周后可考虑适当下地负重行走。
弹性髓内针在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存在明显的优势:首先TEN的设计原理很好地融入了微创和避免损伤儿童骨骺的要求,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不介入骨折端血肿,无需剥离骨膜,不累及骨骺,复位良好,恢复快,便于早期康复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插入于骨髓内部的弹性髓内针并不影响骨骼内部的血液循环,并有刺激骨内膜的作用,使骨痂的形成更加的丰富。弹性髓内针固定允许骨折端有轻微的活动,微动可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其损伤少,周围软组织损伤恢复较快,给早期锻炼和康复带来了条件和机会,并且也减少两次手术所带来的创伤。
弹性髓内针交叉固定技术选择从股骨远端骨骺板近侧1.5~2cm处为进针点,逆骨骺板操作避免了髓内针在插入髓腔时可能造成的骨骺损伤。
弹性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生物力学的可行性:弹性髓内针在结构和材料上与Ender钉、加锁髓内针和Kuntscher针不同,这种改进不仅使它的操作更加符合微创手术的特点,特别是它园弧型的弯头设计为闭合复位时髓内针的腔内折弯和顺利穿过骨折端提供了方便。
弹性髓内针交叉固定技术在治疗股骨干骨折时依靠两枚髓内针在髓腔内产生的交叉应力达到维持骨骼纵向轴线的目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内夹板”理论。特别适合股骨干的横形骨折,在治疗斜行骨折,特别是长斜行骨折时就暴露了它控制纵向移位困难的缺点,对伴有粉碎性骨折且骨折片游离者也不是最佳的选择手段。
并发症问题 : 弹性髓内针总体并发症发生不高。主要是钢针感染,骨不连或骨迟缓愈合,骨折端成角畸形及皮肤“激惹”问题。骨不连与骨迟缓愈合的主要原因与年龄、体重和骨折部位有关。有研究证明,这种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年龄>11岁或体重较重的患儿中,在骨折的部位方面,越是靠近骨干两端的骨折,采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可能造成的上述并发症相对较高。
至于皮肤“激惹”现象,与髓内针在骨外部分的长度有关。由于骨外钢针剪断不当或折弯时卷入了软组织,尤其是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而造成手术后钢针处皮肤出现“激惹”现象,严重的甚至需提前拔除髓内针。采用骨外保留1cm,光滑卷曲尾端钢针的做法,未发生“激惹”现象,未发现钢针退缩。
弹性髓内针交叉固定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治疗儿童股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儿童股骨。是股骨横断型、多段性骨折和复合型损伤患儿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